English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1999-08-16 来源:光明日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黄自强 我有话说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水土流失既是当今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也是黄河水患的根源。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批示,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

(一)制定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我委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建设规划》,编制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提出了清晰的治理思路,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治理时段。

(二)加强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黄土高原地区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划片包干,任务到人。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国家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投入已达7亿元,带动了地方匹配和群众投劳增加。

(三)深化改革,探索了新的治理形式。在巩固发展户包治理的同时,各地创造了租赁、股份合作等治理形式,大力推广拍卖“四荒”使用权,调动社会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目前,黄河流域累计拍卖“四荒地”1.5万平方公里,已治理了0.45万平方公里,治理率达30%,参与的农户超过40万户。

(四)加强预防监督,保护生态环境。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已建立流域机构、省、地、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306个,配备专、兼职监督检查员14000多人,出台配套法规200多个,查处违法案件9000起,审批大、中、小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16400个,呈现出“强化国策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建立执法机构,出台配套法规,全面开展监督执法”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16.6万平方公里,共在坡耕地上改造水平梯田6000多万亩,建设其它类型基本农田2000多万亩,在荒山荒坡和退耕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5亿亩,在沟道和田间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00万座(处)。在多沙粗沙区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治沟骨干工程984座。在水土保持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支流为骨架,工程、植物和耕作三项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规模效益。二是以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为重点,注重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有效减少入黄泥沙。三是划分保护、监督、治理三大重点区,依法防治,做好预防监督。四是注重科技引导,摸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水平。五是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形成较为协调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我们今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中将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完成治理任务1.21万平方公里,共完成治理措施面积14.52万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6530万亩,造林种草15240万亩,治沟骨干工程6000座。

第二步:到2030年累计完成治理措施面积40万平方公里,治沟骨干工程达到17000多座。使水土流失治理大见成效,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初步治理,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建成治沟骨干工程20000座,减少入黄泥沙50%左右,有效缓解黄河下游严峻的防洪形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